钟氏名人简谱  

 

名相名将

钟离昧:战国时期人,西楚霸王项羽的大将,左司马、车骑将军,在项羽手下战功最大,人称骨鲠之臣。素与汉大将韩信友好。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败亡,钟离昧投韩信府。刘帮用陈平计伪游云梦,旨在除昧。韩信恐事不可隐,告知昧,昧乃自刎身亡。昧生二子:长子发,居九江,仍故姓;次子接,颖川长社令,去离字单姓钟,为钟姓受姓始祖。

  桂:(公元5--?)字天柱,颖川人。汉光武帝时镇蛮大将军,光禄寺正卿。公元8,王莽篡权,汉光武帝刘秀起兵讨莽。桂公19岁时,身高体壮,力大无比,集合族人随刘秀讨莽。公元23,莽灭,光武帝赐金铜宝图,封镇蛮大将军,加光禄寺正卿。随他参战的25位兄弟叔侄皆受封赏。

  繇:(公元前165—230年)字元常,魏国相国,太傅,钟接十二世孙,颖川长社人。中国早期大书法家,一代宗师,犹精棣书,其书人称“飞鸿舞鹤”,与晋王羲之齐名,称“钟王”。繇公汉末除孝廉,历任尚书郎、阳陵令,后升廷尉正,黄门侍郎。后为曹操治理关中功劳最著,并为曹操统一中原立下大功,先后拜御使中丞,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其弟演和进也先后封侯。魏文帝时,封大理、相国。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赐最高奖赏“五熟釜”,并亲自作铭,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翰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僚师师,楷兹度矩。”魏明帝时迁太,进封定陵侯,死后谥曰:成侯,葬颖川长社故里。

  毓:(公元192—263年)字稚叔, 繇公长子。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待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偪狭,于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遂施行。正始中,为散骑(侍郎)[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听君父已没,臣子得为理谤,及士为侯,其妻不复配嫁,毓所创也。

    正元中,毋丘俭、文钦反,毓持节至扬、豫州班行赦令,告渝士民,还为尚书。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诞。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放,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惠侯。子骏嗣

 

  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会迁黄门恃郎.封东武亭候,邑三百户。甘田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驾任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景元三年冬,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伐蜀。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邓艾迫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已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艾进军向成都,刘掸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维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于胡烈,便从东道诣会降。会于是禁检士众不得抄略,虚己诱纳,以接蜀之群司,与维情好欢甚。十二月诏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会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艾既擒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遂谋反。会以五年正月十五日至,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十八日日中,诸军兵不期皆鼓噪出,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会尝论《易》无互体、才性同异。及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注《易》及《老子》。

  贤:(公元395--?)南北朝时期宋国武威大将军、闽中都督,钟姓烈系入闽始祖。东晋元熙二年庚申(公元420年)东晋解体,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宋武帝刘裕,政局动荡。钟贤与两个哥哥钟圣、钟善于是年五月二十一日辰时,同时离开颖川故里渡江南迁。钟圣迁南京,钟善迁绍兴,钟贤迁赣州,后住宁都竹坝斜。适逢福建宁化“六戎”之乱,钟贤奉诏命为武威大将军,就近组兵入闽平叛,后为闽中都督。事后和其子钟朝住宁化石壁村,成为钟烈系的入闽始祖。钟贤奉调入川后,子钟朝袭父爵为闽中大都督。

  雅:字彦胄,颖川长社人, 繇公五世孙。东晋尚书左丞、右丞、骁骑将军、御使中丞、光禄大夫。父钟晔早逝,雅少孤好学有才志。初任河南汝阳令,入朝为著书郎、丞相记室、临淮内使。公元317年,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有功,拜振威将军、尚书左丞、右丞、骁骑将军,后至御使中丞专司弹劾,执法严明。公元328年,东晋发生“苏峻之难”,历阳总兵苏峻领兵进犯东晋都城南京,百官奔散,独雅与内侍刘超护卫着年仅六岁的晋成帝。苏峻攻破台城后,雅为苏峻部奖任让所杀。国难平息后,追封雅为光禄大夫。有文集一卷,载《隋唐经籍志》。

钟绍京:(公元659—746年)字可大,江西兴国人。唐代杰出的园艺家、著名书法家,唐睿宗时宰相。

    钟绍京是繇公十七世孙,从小好书,犹善小楷,人称“小钟” (书家称繇公为“大钟”)。唐中宗时任司农录事,管理宫苑花草禽鸟和林木。因其善书,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朝廷苑殿门匾额均出其手。其时,武则天的周政权被推翻,中宗复位后政权不稳,韦后与武三思私通,利用中宗懦弱,阴谋篡位。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发现阴谋,集300羽林军攻杀武三思。但韦后先有预防,杀太子,并毒死中宗。韦后一心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扶持党羽,安插亲信。相王旦三子李隆基与绍京密谋,约绍京联络前朝邑都尉刘幽求策划行事。公元710年6月21日黄昏, 李隆基集羽林军将领果毅、葛福顺等带领武士攻入玄武门,斩羽林军将领韦播、中郎将高嵩。绍京带宫苑园丁杂役200多人紧随李隆基攻入后宫,斩杀韦氏和其女安乐公主和韦党亲信。当晚睿宗下旨,封绍京为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享三品。第三日(6月23日),又下旨,封绍京为中书令,拜越国公,享一品。后称“江南第一宰相”。

 

钟允章:(公元?--959年)原籍广西南宁,后迁广东番禹。五代十国时为南汉的尚书左丞、参知政事,文学家。允章博学多才,南汉刘龚时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刘晟即位(公元943年)犹重允章,常命赋诗撰文,皆操笔立就,被誉为“倚马才”,后升工部侍中,知诰制。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使楚求婚,楚不允。归言楚可攻。刘晟乃发兵攻楚,大胜。因首议,封赏甚多,尚书左丞、参知政事。

  传:(公元?--906年)唐太保中书令、南平王,唐末江西高安人。初为小校,王仙芝部将柳彦璋攻入抚州后,他带部入抚州,授为刺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他逐去江西观察使高茂卿,据洪州(今南昌),被任为岭南军节度使,累拜太保中书令、南平王,统治江西达30年之久。他统治江西时爱才举贤,各地文人多往附。

名人秀士

  皓:(公元89—157年)字季明,颖川长社人。汉初教育家,“至德可师”的颖川四长之一。世善刑律,在密山(今河南密州市)办学,教授诗律,门徒千人,开兴学重教之先河。初仕郡功曹,后辞爵课徒。朝廷征为廷尉正、博士、林虑长,皆坚辞不受,一心重教。因其德行高尚,与当地的陈实、荀淑和韩韶并称“颖川四长”。桓帝时,司棣都尉李赝经常称赞:“钟君至德可师”。

  兴:字次文,河南汝阳人。汉光武帝时关内侯,太子太傅。少时随少府丁恭受《严氏春秋》,丁恭见其品学兼优,荐于当朝。光武帝召见,问以经文,应对甚明。光武帝时拜郎中,不久迁中郎将,并下诏令其定《春秋》章句,授太子及宗室诸侯,延为太子太傅。汉光武帝又封其关内侯,兴以为自己无功,固辞不受。兴请授爵其师丁恭。他尊师的品德更受人尊敬。

  琰(女):晋代文学家, 繇公曾孙女,嫁王浑, 数岁能属文。及长,聪慧弘雅,博览群籍。美容止,善啸咏礼仪法度,为中表所则。适浑后,生子济。琰著有文集五卷,(《隋书经籍志》注,《唐书志》作二卷)传于世。

  蹈:晋代文学家、南齐将军,钟雅五世孙。在《隋唐经籍志》中,有梁军中佐钟蹈文集十二卷。

  嵘:(公元468518年)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钟雅的七世孙。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即后之简文帝)记室。《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以后,已是作者的晚年。

  《诗品》专论五言诗。据《序》说,作者因见当时人们对诗歌的评价漫无准的、意见分歧,所以作此书,意在通过对诗人的品评,建立可靠的准则。全书实际包含两个部分,《序》总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表达作者对诗歌写作以及当代诗风的一些看法,正文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诗品》讨论的对象比较单纯,作者也无意故作高深,具有显明浅切的特点。对于诗歌,主要重视充沛的感情、华茂的辞采、典雅而明朗的风格。总的说来,和时代风气是一致的,但反对声律和用典,是独特的看法。他讥笑趋时学诗的人,说他们怕不会作诗,天天用故事,夜夜用声律,自己看来觉得很警策,大家一看却十分平钝。

    钟嵘说诗,注意诗歌抒发个人生活感情的作用。四时有迁变之景,人生有悲喜之遇,感荡心灵,故达之于诗。引孔子“兴、观、群、怨”之说,也主要从“怨”着眼,即诗可以抒发幽愤。后面解释赋、比、兴,完全当做抒情的手法,也与历来儒者解经之说不同。至于“穷贱易安,幽居靡闷”,是说经过诗的宣泄,人的感情可以得到平衡,也是中外文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主张之一。二是列举诗歌的主要题材,显然偏于哀怨伤感一类。书中对诗人风格的概括,不管其褒贬如何,大体能做到简要准确,这是不容易的。如说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说张协:“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都得其大端。有时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属于主观感受的评语,如论范云、丘迟:“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诗之微妙处,本不易说,作者以诗的语言来评论诗,不失为一种办法。后世的诗话,受此影响很大。总之,《诗品》论述问题,不像《文心雕龙》考虑得全,但也没有《文心雕龙》折中矛盾的毛病。对诗歌的抒情特点和美的特质十分重视,基本上摆脱了经学的藩篱。这是它优于《文心雕龙》的地方。评论、判断,既有精当之处,亦有偏颇之辞。它被尊奉为中国古代诗话之祖,在诗歌的专门研究上,具有开创意义。

  屿:字季望,颍川长社人,锺嵘之弟。生卒年不详,约梁武帝天监十年前后在世。官永嘉郡丞。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敕学士撰编略,屿亦参与其事。屿著有文集,传于世。

  宠:朝阳,号元辅。钟雅的七世孙钟屿的儿子,为临海令,金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公元552年,梁都南京发生“侯景之乱”,面对血流成河的动乱,钟宠辞官携眷南迁。先落脚江西赣州,后来子孙从这里星散,分布全国各地。他是接系南徙的始祖。死后葬赣州东门外天竺山已向(今赣州革命烈士墓后面)。

  馗:字正南,陕西华阴县钟家庄人。武举出身。貌极丑。唐德宗时(公元780—804年)进京会试,中头名状元。但德宗听信宰相卢杞的谗言,以貌取人,被取消头名状元。钟馗气急自刎身亡。后来,玄宗梦一大鬼吃一小鬼,问他时,自称钟馗,因考状元身死,决心除尽天下妖孽。玄宗醒后,命吴道子绘成画像,悬于宫殿。后民间仿制,被民众奉为“驱魔大神”,也因此钟氏的同姓忌称“家门”。

钟全慕:(公元907—960年)唐昭宗时为刺史,王审知喜其骁勇有谋略,分汀州使守之,是闽王王审知的节度使兼汀州剌史。钟全慕是接系二十八世法询的裔孙, 法询之弟法遵生子钟绍京, 法询次子绍高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广州刺使。绍高次子元正生宏伟,宏伟生经纬, 经纬长子溥生衡,衡次子雯生任,任生全慕, 全慕是接系三十七世祖。全慕是随王审知自中原光州渡江南下入闽的大将。近代有很多人将全慕系钟姓划入畲族,是因部分畲族钟姓认全慕为祖,这种划分是不对的。

钟全慕任汀州剌史10余载,为官清正,兴利除害,得到当地百姓的受戴。夫人马氏生有三子:仁德、义德、礼德。义德生三子:理政、朝政、礼政。理政字翱,《长汀县志·循吏传》云:“钟翱,全慕孙,具经济,善骑射,继全慕为刺史,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宋《临汀志》说,钟翱“生而雄武有膂力,善骑射,审知每奇之。”明朝《永乐大典》则说:“翱世守是邦,历年甚久,多创塔庙,捐田为粮,大邑僧舍,至今多奉钟令公祠。”闽王王审知死后,王氏家族内部纷争,诛杀异姓,众叛亲离,民不聊生。钟翱由是避乱隐居长汀濯田的同睦坑十余载。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后,南唐国兴起,钟翱受南唐国的重用,累官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卒后南唐主赐赠尚书令。钟翱墓葬于长汀濯田同睦坑登(丁)坑窝“盘龙形”宝地,墓碑文曰:“唐一世祖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累官节度使汀州刺史赠尚书令理政钟公王、朱、赖夫人墓”。

  谟:公元?--960年)字仲益。其先会稽人,徙闽之崇安,已而侨居金陵。李璟时为翰林学士,进礼部侍郎,判尚书省。南唐著名诗人,博学能文,颖脱时辈受元宗李璟宠信。《全唐诗》存其《耀州将》、《献周世宗》等诗三首。

钟友文:(公元1037—1110年)宋英宗丁末进士、御使大夫(我族祖谱本源图中有载)。他和他的三个儿子、其弟友武、友勇及其子除一人外全部考中进士,时称“一门十四口,进士十三人”,名噪东南半壁。王安石乱宋时,友文兄弟因上书反对变法而遭贬斥,尔后蔡京等人追查“元祐党人”而遭迫害,子孙受株连,四散迁徙。

  伷:(公元1056—1111年)字少游,江西龙南人。宋龙图阁直学士,广西经略安抚使。钟伷从小天资聪明,8岁能诗文。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中进士,时年26岁。初补韶州司理参军,后任广西浔州(今广西桂平)知府,又改苏州知府。此后还任过广州节度使,推官和阳山知府。在阳山,由于他治学严谨,注重质量,有“霹雳手”之称。朝廷委其广西节度转运使,平息安化事件,后升龙图阁直学士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他一生嗜学博览,知识丰富,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阴阳小学无不精通,著有文集十五卷,奏议三卷,可惜全部遗失。

  傅:字弱翁,宋代江西乐平人。先为兰州推官,绍圣中破西夏有功,进集贤殿修撰,知熙州,崇宁初知河东府,历龙图阁直学士。

钟九龙:元代皇庆年间进士,翰林院士,东阁大学士、征边御史,原籍江西泰和,他和钟清溪同宗同源,也是钟法洵的后裔。元代未年在广西做太守。元朝亡后,他带领应贞、应惠、应德、应祥等四个儿子隐叵在湖南衡山。钟九龙死后葬在衡山,他的儿孙遍布湖南全省,乃至全国各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这一支钟姓人口超过20万人。

  诚:字可斋,江西信丰人。明代戊辰(公元1508年)进士,授武昌知府和辰州知府、四川松潘兵备道道员、四川按察使、大理寺卿。

钟羽正:(公元1554—1637年)字叔濂,山东益都人。万历八年进士。除滑县知县。甫弱冠,多惠政,征授礼科给事中。疏言朝讲不宜辍,张鲸不宜赦,不报。

迁工科左给事中,出视宣府边务。哈剌慎老把都诸部挟增市赏二十七万有奇,羽正建议裁之。与参政王象乾詟以利害,莫敢动。兵部左侍郎许守谦先抚宣府,以贿闻,羽正劾去之。又劾罢副总兵张充实等,而悉置诸侵盗军资者于理。

还为吏科都给事中。劾礼部侍郎韩世能,蓟辽总督蹇达,大理少卿杨四知、洪声远不职,四知、声远坐贬谪。时当朝觐,请禁馈遗,言:“臣罪莫大于贪。然使内臣贪而外臣不应,外臣贪而内臣不援,则尚相顾畏莫敢肆。今内以外为府藏,外以内为窟穴,交通赂遗,比周为奸,欲仕路清、世运泰,不可得也。”帝善其言,敕所司禁之。且命阁部大臣公事议于朝房,毋私邸接宾客。吏部推孟一脉应天府丞,蔡时鼎江西提学,副以吕兴周、马犹龙。帝恶一脉、时鼎尝建言,皆用副者。羽正率同列上言:“陛下不用一脉、时鼎,中外谓建白之臣,不惟一时见斥,而且复进无阶,销忠直之气,结谏诤之舌,非国家福。”疏入,忤旨,夺俸有差。

二十年正月,偕同官李献可等请皇长子出阁豫教。帝怒,谪献可官。羽正以己实主议,请与同谪,竟斥为民。杜门读书,士大夫往来其地,率辞不见。林居几三十年。光宗立,起太仆少卿。未至,进本寺卿。

天启二年,吏部将用为左副都御史,羽正辞曰:“冯公从吾佥院已久,吾后入先之,是长竞也。西台何地,可以是风有位乎?”乃受佥都御史而让从吾为副。甫入署,即言:“方从哲进药议谥,封后移宫,无谋鲜断,似佞似欺,宜免其官秩,使为法受过。沈纮结内援,招权贿,宜遄决其去。”群小多不悦。熊廷弼、王化贞之狱,众议纷呶。羽正言:“向者开原、铁岭之罪不明,致失辽阳;辽阳之罪不明,致失广宁。朝廷疆土,堪几番败坏!”由是二人皆坐大辟。会硃童蒙以讲学击邹元标及从吾,羽正言书院之设,实为京师首善劝,不当议禁,因自劾乞休。顷之,代从吾为左副都御史,俄改户部右侍郎,督仓场。

明年春,拜工部尚书。故事,奄人冬衣隔岁一给。是夏六月,群奄千余人请预给,蜂拥入署,碎公座,殴掾吏,肆骂而去。盖忌羽正者嗾奄使发难也。羽正疏闻,因求罢。诏司礼太监杖谪群奄,而谕羽正出视事。羽正求去益坚,因言:“今帑藏殚虚,九边壮士日夜荷戈寝甲,弗获一饱;庆陵工卒负重乘高,暴炎风赤日中,求佣钱不得;而独内官请乞,朝至夕从。此辈闻之,其谁不含愤?臣奉职不称,义当罢黜。”复三疏自引归。

逾年,逆党霍维华追理三案,言羽正委身门户,遂削夺。崇祯初,复官。久之,卒。赠太子太保。著有《崇雅堂集》五卷,载《四库全书》、《明史列传》。

钟嗣成:字继先,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元末大戏曲家,作散曲、小令甚多,有《章台柳》、《钱神论》等七种。寄居杭州,累试不第。顺帝时著有《录鬼簿》二卷,有至顺(公元1330年)自序,全书记述元初以来元曲作家一百五十多人的生平事迹及剧作目录,对元曲研究有重大贡献。

  成:安徽当涂人,明景泰进士,历官大理寺正,江西副使,两督学正。

  芳:字仲实,号筠溪,崖州(今海南)人。明成德戊辰(公元1508年)进士,户部侍郎、礼部侍郎。

钟云瑞:字天庆,明代广东东莞人。正德进士,累官湖广按察副使,秉正执法,申理冤仰,不避豪右,乡人德之。

  复:(公元?--1444年)字彦章,号云川,江西永丰人。明代文学家,翰林院侍讲、编修。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侍讲、编修。仗义执言,著有《云川文集》,载《四库全书总目》。子钟同,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中进士,累官至副都御使。

  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与同里谭元春形成文学流派,人称竟陵派。于诗文反对摹古,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为轻率,有《隐秀轩集》。后辞官归家,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钟惺诗文主张有三。其一:反对拟古文风。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指出“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 其二:主张诗人应抒写“性灵”(或“灵心”)。这种“性灵”或“灵心”是“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是“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其三: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其他著作有《如面潭》18卷,《诗经图史合考》20卷,《毛诗解》(无卷数),《钟评左传》30卷,《五经纂注》5卷,《史怀》17卷。钟惺与谭元春合编《诗归》51卷,其中古诗15卷,唐诗36卷。又有《合刻五家言》(无卷数),《名媛诗归》36卷,《周文归》20卷,《宋文归》20卷等。又与谭元春合编《明诗归》10卷,补遗1卷;合评《诗删》10卷。

  湘:字用秀,明代江西兴国人。弘治年间进士,随阳明平寇有功,历官福建漳州知府。

钟天纬(1837-1911年)字鹤笙,江苏松江亭林(今属上海金山)人,清代教育家。光绪五年出使德国。在德两年间,曾游历欧洲各国,考其政治、学术及所以富强之故,与吾国古圣贤之学说融会而贯通,益有所会于心。光绪八年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后曾任登莱青道、矿学堂监督、自强学堂监督、吴淞电报局局长及参加办学活动。一生同傅兰雅等合译自然科学著作颇多。本人著作现存《刖足集》、《时事刍议》等。他多次讨论如何发展中国的航运事业。光绪十一年,新任轮船招商局督办并任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在上海格致书院策问两局的利弊,得到盛宣怀的赞赏。钟天纬对轮船招商局利弊的一些看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招商局成立初期的历史及对某些问题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钟天纬对轮船招商局的成立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视招商局为学习西方、设立股份公司的典范。他又称赞李鸿章创办招商局之举对收回利权的意义重大。他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依次开放沿海沿江各埠,许外人通商互市。外国“轮船转运之速,获利之饶”,使中国银钱急剧外流,“虽天地为炉,阴阳为炭,铸造银币,亦不足以供其峻削”。这样下去,大局将“不堪设想”。“北洋李傅相慨然忧之,思开中国之生计,以夺外国之利权,而轮船实为首务。设招商轮船局于各海口,以与外国争衡”。10余年来,收回运脚不下千余万金,皆夺诸洋人而返诸中国者也。他指出了招商局存在的八条弊端,并且提出了改进的八条办法。钟天纬对轮船招商局提出的改革建议,包括改善招商局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他的另一个对招商局也是对国民经济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议设立航行内河的小火轮航运公司。因此,在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过程中,钟天纬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注:本谱所选人物以接、烈两系钟姓为主,乐师系及少数民族钟姓未选;太平天国等邪教、叛匪、流寇与我族家训不符者虽有名不选。